伴随暑期到来,社会上出现各种培训机构、辅导班、夏令营。一些不法分子和非合法的培训机构也开始浑水摸鱼,采取各种不正当方法诱骗学生和父母上当。
现在,容易见到的培训陷阱分别是:
培训成本没准谱。为了招揽生源,有的培训机构与学生父母约定了较低的培训成本,但在培训过程中以各种理由增加成本,多数学生父母只能无奈交费。
师资力量无保证。一些培训机构总是在招生广告中宣称由“名师讲课”、“专家指导”,但在实质培训时,前来讲课的总是是普通老师,有的甚至是没获得相应资质的社会闲散职员。
培训场地不合格。有的培训机构实力弱小,教学场地简陋,设施简单,有些甚至将培训地址设在自家;有些培训机构凡进必收,不断有新的学员插入,致使小班变中班、中班变大班,培训场地拥挤不堪。
强制兜售培训资料。有的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,强行向学生兜售无需或不适合的培训资料,以获得更多钱财,假如学生不买,就以影响培训成效来推脱教学责任。
法官提示
针对暑期培训的各种陷阱和风险,法官提示父母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必须要理性小心。
第一,核查培训机构的资质,主如果核查培训机构有无民政部门颁发的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》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颁发的《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》和物价部门颁发的《收费许可证》。
第二,详细知道教学水平状况,主如果查询培训场地和设施是不是合格,询问有关培训教师的有关状况,仔细知道培训机构的教学办法、时间和成就等细节;要与培训机构签订明确的培训合同,书面约定广告宣称的名师、课程设置等要紧承诺,并明确约定不能另行收费,并将违约责任写入合同。
第三,要保留维权证据,注意采集和保存培训机构派发的招生简章、传单,父母和学生在报名交费后,必须要向培训机构索要正式发票,一旦发生纠纷,可作为维权所需的有效证据。
第四,敢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,一旦发现上当被骗,不可忍让自认倒霉,应准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、买家权益保护协会等有关部门举报或投诉,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需要赔偿损失。